4月21日下午,海岛旅游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预警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在线上举办了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本次会议旨在深入探讨海岛旅游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预警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就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校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廖民生致开幕辞,并宣布了实验室开放性课题立项结果。在会上,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段华友教授汇报了重点实验室2023年工作成果及2024年工作蓝图。李恩处长强调了重点实验室在海南旅游业发展和自贸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未来工作开展提出了展望。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校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学彬表达了对重点实验室的深厚感情,并期待能与重点实验室展开合作,成立研究所或分支机构,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专业中的应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年研究员表示,邮轮游艇旅游发展趋势强劲,海南可以重点发展航运高端服务和航运旅游等领域,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中心建设。
南开大学商学院网络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芳教授对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的成绩表示肯定,她强调,重点实验室不仅要解决从理论到实践的基础问题,还要关注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服务。国家成立的数据局专注于数据开放利用、公益性发展和高质量供给,而重点实验室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可承担旅游和文化产业数据采集工作。此外,人工智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重点实验室可利用数据训练智能模型,开发智能问答系统和其他智能化服务,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旅游产业工具。此外,我们购买旅游领域文献数据库,建立专题性数据库,为研究团队提供支持。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旅游和文化研究,促进数据交换和价值开发,为海南省的旅游服务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并为政府决策和个体幸福感提供服务。
中国海洋大学董志文教授指出,资金投入是科研的基础保障,海岛旅游APP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基础数据和社会化推广,除了常规的景区、景点运营,也可与自然资源部展开合作,提升未来在横向经费上的投入。
上海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叶欣梁教授对2023年重点实验室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并就重点实验室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精准分析邮轮游客的消费行为和需求、支撑旅游产品的设计和优化、确保游客满意度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议。他指出,2023年邮轮旅游数据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预计2024年全球邮轮游客数量将比2019年增长8%,随着中国旅游业的稳步恢复,邮轮和海岛旅游将在资源融合上展现新机遇,应推出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旅游产品。此外,环保意识的提升将使绿色可持续的邮轮旅游成为未来邮轮旅游发展的关键方向。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文中华教授就计算机专业领域提出见解。他指出,人工智能在算力、算法、算料的集聚和发展上已能解决众多现实问题。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和申报的项目,未来人工智能将为旅游业带来机遇和挑战,涉及职业洗牌、新业态、伦理道德和安全等问题。海岛旅游数字化领域涉及数据处理、筛选、重构、生成和呈现等课题,将开启许多新的研究和应用场景,学校应增加相关研讨活动,以促进学术和实践的深入交流。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社科处处长符昌昭对重点实验室取得的成果表示认可,并提出建设性要求。他强调,重点实验室需加强顶层设计和方向引领,对标文化和旅游部评估规则,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同时,加强产学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发挥智库作用,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此外,他鼓励重点实验室成员积极申报课题,以促进重点实验室全面发展。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白长虹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国家战略意义,并肯定了重点实验室在服务该战略中所取得的成果。他指出,在重点实验室的未来发展中,应集中突出成就和成果,提高影响力,重视管理人才的作用,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形成跨学科研究团队,联合学校、业界、政府等多元力量,更清晰地呈现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和价值。他强调,重点实验室已历经三年的建设和探索,后续发展应探索新的科研和产业合作模式,包括人工智能、数据技术、海洋数据开发等领域,更好的支持国家战略发展。在成果发布方式上,应提前做好规划,并形成集中且具有标志性的系列成果,协同各方力量,形成重要产出,以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白教授对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厅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期待重点实验室未来取得更多重要成果。
廖民生高度评价了白长虹教授从国家战略和文化自信等角度出发,对重点实验室学科、知识及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他强调,重点实验室应积极承担起国家赋予的重任,积极推动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贡献。
海岛旅游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预警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重点实验室成员参加会议。
此次学术会议为重点实验室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明确了未来重点实验室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后续将通过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重点实验室的快速发展。
作者:毛奕 杨东伟
相关附件: |